遇事不妨多些“静气”
毛泽东在湖南省立第一师范求学期间,常拿着书到离第一师范不远的一个叫南门的地方,在嘈杂喧闹的大街边看书,以此作为考验,让自己能够胸怀静气,心绪不受外界所扰。
不仅如此,他还给自己定下“静坐”的日课,坚持每天静心读书,培养自己的定力,为日后沉着应对各种复杂情况打下了坚实基础。
1946年6月中旬,蒋介石集结30万精锐部队,重重包围,企图全歼我中原部队,形势万分紧急。中原军区司令员李先念临阵不慌,沉着机智,将计就计,以静制动,成功地给敌人造成假象,麻痹敌人。
他一面让主力撤退,一面自己留下来迷惑敌人,还让中原军区文工团组织“慰问晚会”,并大摆宴席,请美蒋代表出席,给他们造成一切如常的错觉。而当敌人发现上当后,我中原部队已成功越过平汉线,把敌军远远甩在了后边。
缅怀先辈,瞻仰其不凡气度、英雄风采,不由让人想起晚清风云人物翁同龢的一副名联:“每临大事有静气,不信今时无古贤。”
静者心多妙。一事当前,苦恼抱怨无济于事,烦躁惊慌也于事无补,唯有稳住阵脚、静下心来、凝神细思,方能寻觅解决之道。
静气,就是从容不迫,沉着冷静。“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,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”,外境千变万化,我心岿然不动,“任凭风浪起,稳坐钓鱼船”。
古人对静气素来看得很重,《大学》里说:“定而后能静,静而后能安,安而后能虑,虑而后能得。”
晋军在淝水之战中大败前秦,捷报送到时,主帅谢安正在与客人下棋。这可是个天大的喜讯,事关东晋生死存亡。
但他看完捷报,便放在一旁,不动声色地继续下棋。客人忍不住问他战况如何,谢安淡淡答道:“小儿辈大破贼。”然后静静地下完棋,送别客人。这就叫每临大事有静气,也是古人最推崇的静气范例。
古人云:“宠辱不惊,闲看庭前花开花落;去留无意,漫随天外云卷云舒。”如果用两个字来形容这个境界,那就是“静气”。即镇静沉着,不慌不忙,有条不紊。
这是一种为人做事很难得也很重要的气质。这种静气,不是刻意装出来的,而是一种性格与作风的自然流露,经验与意志的完美结合。
“每临大事有静气”,要以宽阔胸怀为底蕴,以远大眼光为前提,以坚定自信为引领。
见惯了汪洋大海里的狂风巨浪,自然不会被小河沟里的风风雨雨所吓倒;经历了千难万险、九死一生,遇到危机自然会镇静自若、从容应对;高屋建瓴、高瞻远瞩者,从不会为鼻子尖上的蝇头小利所动摇。
当然,静气不是懒惰,而是耐心等待;不是消极,而是厚积薄发;不是迟钝,而是胸有成竹;不是无所作为,而是全力以赴地厉兵秣马。
静气,是有信心的表现,是成熟者的姿态,是胜利者的必备品质。
当前,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、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,各种“黑天鹅”“灰犀牛”事件随时可能发生。
前进路上面临的大事多、急事多、要事多,更要静气待之、从容视之,做到有理有利有节,冷静清醒。切勿意气用事,以致乱了方寸、急中出错、误了大事、为人所乘。
作者:邹玮 鲁民
文章来源:《解放军报》2022年11月21日,原标题“每临大事有静气”;转载请注明微信公众号“前线理论圈”
责任编辑:刘卫东
图片来源:视觉中国
更多精彩视频
请关注我们
推荐阅读